拼音fāng cùn yǐ luàn
注音ㄈㄤ ㄘㄨㄣˋ 一ˇ ㄌㄨㄢˋ
解释方寸:指心。心绪纷乱。
出处清 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三回:“你们别吵!我此刻方寸已乱,等我定一定神再谈。”
例子我的方寸已乱,断无道理可计议了。(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三回)
正音“寸”,不能读作“chùn”。
辨形“已”,不能写作“己”、“巳”。
用法主谓式;作谓语、宾语;含贬义。
感情方寸已乱是贬义词。
繁体方寸已亂
近义如坐针毡、心神不定
反义无动于衷、心安理得
英语be greatly perplexed(with one's mind in a turmoil)
三国时期,刘备的军师徐庶辅佐刘备有功,曹操一心想网罗他,就把他的母亲骗来,要她写信召徐庶回来。徐庶接到信后,知道这是曹操要挟他,无奈地对刘备说他方寸已乱不能兴汉除暴了,只有回去救母,然后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。
“方寸已乱”原作“方寸须霺”。“方寸”指心,唐・白居易〈与元微之书〉:“形骸且健,方寸甚安。”“形骸”是指身体,“方寸”就是指心。“方寸已乱”就是指心绪受到影响,非常烦乱,出自《三国志・卷三五・蜀书・诸葛亮传》。三国时,蜀国大将徐庶很有才干,受到刘备和诸葛亮的重用。魏国的曹操也很赏识他,想将他延揽过来为自己做事,便在一次战役中俘虏了他的母亲。孝顺的徐庶听说母亲落入敌人的手中,心情很乱,便对刘备说:“我本想助你完成大业,但今天母亲被俘,我方寸须霺,无法对你有所帮助,请就此别去。”于是离开了刘备,归附曹操。“方寸须霺”就是指心情很烦乱,手足无措。后来“方寸已乱”这句成语就由此演变而出,用来形容心绪烦乱。出现“方寸已乱”的书证如宋・洪迈《夷坚支志庚・卷八・王上舍》:“吾方寸已乱,何暇迁延!”
①发生这件意外,她方寸已乱,不知该怎么办。
②方寸已乱的他经过几天的调适,才恢复平静。
③此刻他方寸已乱,我们还是不要再来烦扰他了。
④对方辩友出其不意地攻击后,我方队员方寸已乱,大大失去水准。
主语+方寸+已乱
可以将“方寸已乱”与“心思混乱”联系起来,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。
可以学习其他与情绪、思维相关的成语,如“心猿意马”、“一心一意”等。
常用于形容人在遭遇困难、矛盾或压力时,心思杂乱,无法做出明智的决策或行动。
1. 在考试前,我的方寸已乱,无法集中注意力。2. 遇到突发事件,他的方寸已乱,不知如何应对。